羊祜作为三国时期晋朝名将,其武勇与军事才能在历史记载中虽不如蜀汉五虎将或魏国五子良将那般广为流传,但通过晋书等史料仍可梳理出若干关键事迹。羊祜的军事生涯始于魏国时期,三十五岁被曹髦征召为中书侍郎,后参与平定毋丘俭之乱,随司马师出征时展现临阵决断力。西陵之战虽以晋军失利告终,但羊祜在战前准确预判吴军防御强度,体现其战略眼光。

作为晋朝荆州都督,羊祜采用缮甲戎备,绥怀江汉的独特策略,既强化军备又安抚百姓。他主持建造战船、囤积粮草,为日后杜预灭吴奠定基础,这种兼顾武力与怀柔的治军方式在当时极为罕见。与吴将陆抗的边境对峙中,双方互赠药物、以礼相待,但羊祜始终未放松军事训练,其麾下部队以纪律严明著称,晋书称其戍逻有常,军无百日之粮而行有十年之积。

他改造传统车阵应对吴军水陆攻势,发明连栅防御工事巩固边境,这些军事改良被收录于羊祜兵法残篇。在指挥风格上,他反对冒进,主张攻不足者守有余,泰始八年(272年)西陵战败后立即调整战略,转为长期消耗战,最终使吴国荆州防线逐渐瓦解。其稳健用兵的特点被后世称为羊公之稳。
民间传说中,羊祜的武勇形象与历史记载有所差异。湖北襄阳一带流传其夜观星象预知战事的异闻,河南新泰故里则盛传其青年时徒手搏虎的轶事。这些传闻虽无正史佐证,但反映出民众对其武将身份的认可。当代手游帝王三国将羊祜设计为兼具过牌辅助与攻击加成的均衡型武将,其技能怀远崇信参考了历史中治军与怀柔并重的特点。

羊祜的军事遗产集中体现于灭吴战略的制定。咸宁二年(276年)上呈的请伐吴疏系统分析水陆并进、多线配合的战术方案,这份由杜预最终实施的计划,实际奠定者正是羊祜。晋武帝司马炎评价其坐镇荆州而吴人自服,陆抗临终前亦警告吴主提防羊祜的军事布局,敌对双方统帅的共同认可,成为对其武勇最客观的历史注脚。
